第14届大学管理者论坛近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围绕论坛的主题“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论坛的主旨演讲嘉宾与参训的学员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论坛的对话环节让我们看到对于有组织科研,大学管理者的关注点。
一是团队评估考核如何开展?有组织科研以团队推进为主体,团队建设和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估考核,参与团队的成员在团队中的工作怎么在职称评审中体现呢?根据以往大学在这方面的探索,职称评审有的是在校级层面,有的是下放到院级层面,无论在哪一层面,教师所在团队的负责人都有很大的话语权,这就关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和“大树底下不长草”这两个问题。与会者在讨论中认为,有组织科研在评估考核时要充分借鉴之前的经验,在评估考核上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如此才能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二是有组织科研如何破局“卡脖子”。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各个学校都上了很多集成电路的人才培养项目,覆盖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还有本硕博贯通的项目,但是如果说教授不会做芯片,我们的产业界也没攻克,这些项目怎么样培养人才呢?与会者在讨论中认为,这些前沿科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相关学科的导师、教授是掌握的,可以带着学生学习,还有现在一些学校围绕项目在教研设备上投入很大,为学习和攻关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值得期待。另外,我们需要看到任何科研攻关都需要时日,需要过程,比如我国台湾的芯片,荷兰爱因霍温的光刻技术,都是积累了许多年才破茧而出。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在前沿科技上取得的进步基本上都是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成果,因此我们在有组织科研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尤其是产业界在应用场景上的优势,要把最新的技术场景应用产品作为教学案例放到教学里面去。
三是人文社科类高校怎么进行有组织科研。人文社科大部分学科不需要做实验,不需要实验室,还有些研究是纯个人的,也不需要团队,与会者在讨论中认为,有组织科研,不是“一刀切”,要求所有人都去搞有组织科研,而要从学科特色出发。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文社科类高校在有组织科研中好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像敦煌学这样的冷门绝学,就需要有组织科研来保证其传承,考古学更是需要有组织科研。至于一些社会科学学科,比如矿业矿区的研究中,矿业法治需要法学的加入,矿区共同富裕需要经济学、管理学的加入,矿区的一些企业的教育需要思政的融入,等等。
四是有组织科研中,什么样的人是联动高校和企业产教融合的合适人选。来自高校的与会者认为这样的人既要懂科技和产业前沿,又要有管理能力,来自企业的与会者认为高校可以借鉴企业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管理的方式,项目经理是懂技术的管理者,而项目管理其实是一个专门的学问,高校可寻求那些在这方面有意愿的教师,来对他们在这方面进行专门的培养。
五是有组织科研中各个成员是否享有同等的话语权。与会者在讨论中认为,科研体系也存在大树底下不长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现象,在一个科研组织内部,教研人员是来自“双一流”高校还是非“双一流”高校、来自东部高校还是中西部高校,都可能存在话语权不同的现象,这在有组织科研中尤其需要得到重视。有组织科研就是要打破一些惯习,不问来历,不问出处,平等交流,让才能和责任相匹配。
六是高职院校在有组织科研中有用武之地吗。与会者在讨论中认为,高职院校都有面向企业行业的使命责任,当前产业工人中的高技术人员是比较缺乏的,事实上许多科研成果在最后成为产品的时候需要高技术人员的操作,高职院校培养出精准执行科研成果的高技术人员,也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