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新闻

讲科学家故事 传报国赤子情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2022-08-18 12:43:02
分享:

  8月17日上午,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线上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启动。在开幕活动中,来自清华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师生们表演了舞台剧《马兰花开》节选段、情景剧《南仁东》和《黄大年》,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勇攀科技创新高峰。

  “如果再来一次,我还要做戈壁滩上小小的马兰花。”清华大学研究生傅宇杰演绎了话剧《马兰花开》中的经典片段,向“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致敬。

  学生时代的邓稼先经历了许多磨难。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侵华日军每占领一座中国城市,就强迫当地的中国人举着日本旗游行庆祝。正在读高中的邓稼先怒不可遏,将日本国旗扯碎,踩到脚下。父亲担心邓稼先遭到迫害,安排他前往昆明并嘱托他“学科学对国家有用”。16岁的邓稼先被迫离开家,踏上了“科学救国”之路。临行前,他对弟弟说:“毛弟,我现在只有仇恨,没有眼泪。”

  1950年8月,在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9天后,邓稼先即登上归国之船,回到祖国怀抱。1958年,他接受了钱三强提出的“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的光荣任务,投身到国家核武器事业当中。

  在我国进行的前32次核试验中,邓稼先指挥了15次。在1979年的一次氢弹试验中,由于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邓稼先不顾阻拦,“你们谁也不要去,这是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是白受污染”。他冲进试验场,希望第一时间找到原因。他明白弹头里装的钚239的辐射有多厉害,但他也知道,这一颗弹头造价有多高。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请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他说:“要是再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

  “爸爸,我将来也要探索无垠宇宙!”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刘芊芊在舞台上听父亲讲述“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的故事后,大声地说。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有科学家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们提出:“咱们也建一个吧!”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

  2016年9月,有“中国天眼”之称的FAST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后,他依然坚持工作,尽管身体已不适合舟车劳顿,他仍坚持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他让中国睁开了“天眼”,自己却永远闭上了双目。

  在吉林省的土地上,诞生了为宇宙“开天眼”的南仁东,也走出了为大地“做深探”的黄大年。来自吉林大学的师生们深情怀念了为祖国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黄老师”。

  黄大年留学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被誉为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2009年,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他说:“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归国后,黄大年带领科技团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经常工作到凌晨,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甚至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这种工作状态持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对着舞台屏幕上灯火明亮的地质宫,吉林大学师生们坚定地表示:“地质宫五楼的灯,永不熄灭。”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电影《黄大年》扮演者张秋歌寄语热爱科技的青少年:“孩子们,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做一个‘背上有傲骨、胸中有担当’的爱祖国的人。加油吧,孩子们!”

  在开幕活动中,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院士和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邓稼先妻侄许进向青少年发出《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的倡议。

  活动尾声,现场师生及云端31个分会场的师生共同齐声合唱《祖国不会忘记》,用歌声致敬前辈科学家、致敬伟大的祖国、致敬祖国的科技事业。(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科学家,报国,故事责任编辑:黄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