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

不想谈癌色变?癌症防控要早占先机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2021-04-19 09:33:10
分享:

  挨家挨户去送礼,动员老百姓来做筛查,却收效甚微;

  纳入公共卫生政策,免费筛查,响应者却也不足30%……

  4月15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第一天,也是第一个中国癌症早筛日。在早筛日启动会上,抗癌战线的专家们谈起呼吁公众早筛、早查的经历,总感觉有种“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尴尬。

  老百姓不愿去做癌症的早筛,这在我国结直肠癌领域尤其凸显,这也导致了我国首次确诊的结直肠癌中,80%以上是中晚期。

  一早一晚,生死之别

  如果癌症一发现就到了“不治之症”的阶段,那么健康中国行动中要求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3个百分点的目标很难实现。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认为:预防癌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早期筛查过程中发现“苗头”,在肠癌恶化前把癌症的苗头掐灭在萌芽状态。

  不想“谈癌色变”,通过早期筛查早做应对才是治本之道。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在现场展示的数据显示:结肠癌发现时一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91.8%,而发现时为4期,生存率仅为10.8%。可见,这一早一晚间就出现了生与死的差别。

  早筛其实并不难

  既然早筛这么重要、效果这么好,又为什么这么难?

  “曾经遇到一个患者,在等待肠镜筛查的前一晚自己‘溜号’了。”王锡山说,有过肠镜筛查经历的都知道,整个过程确实比较难受,但相比恶性肿瘤来说,还是应该避重就轻。

  此外,肠镜检查排队严重的现象也使得肠镜筛查相对困难,早前媒体曾做过一篇《肠镜检查排队最久一年半!》的报道,可见受限于医疗资源,让每个人都去做肠镜筛查并不现实。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通过肠镜进行早筛。除了肠镜的手段,肠癌早筛的手段还有很多种,例如人们熟知的便潜血检测、CT结肠成像技术、血液检测……还有一种去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拿到癌症早筛“第一证”的常卫清所使用的FIT-DNA检测技术。

  它们有的更准确,有的更便捷,有的价格亲民,有的无需侵入,有的发现后当时可做切除,总有一款适合不同需求的人群。

  选哪个?国家指南里有答案

  如果要进行早筛,内镜方法、化学方法、影像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这么多种方法中,公众究竟该选哪个呢?

  作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之一,由国家癌症中心组织调查、撰写的《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日前发布,指南对早诊早筛方法做了精细化的评估和推荐。

  “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它对于息肉和癌症的诊断率高于90%,可以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解读到:但结肠镜是侵入性检测,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

  粪便隐血检查简单易用,成本较低,可以降低52%的结直肠癌死亡率。但灵敏度方面相较其他方法较低,建议每年进行一次。

  “FIT-DNA检测技术的原理是粪便脱落的细胞中是否存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DNA改变。”陈万青说,它的灵敏度能够达到95%。

  由于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新的技术能够在不侵入身体的情况下达到很高的检出率,但就是成本比较高。对于50—75岁的中低风险人群和40—75岁的高风险人群,指南对这一新技术给出了强推荐的等级,建议每3年进行一次FIT-DNA筛查。

  对于血液检测,指南给出了暂不推荐用于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判断。

  综合而言,无论选择哪种筛查方法,“早占先机”是对抗癌症的绝招。“美国患者进行癌前筛查的依从率是60%,这带来了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陡降的曲线,死亡率更是下降了51%。”王贵齐强调,其他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早筛是实现结直肠癌症预防与治愈最有效的手段。(张佳星)

关键词:癌症,筛查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