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多方紧锣密鼓绘制产业投资发展路线图,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产业成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发力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热点领域,一批重大项目迎来集中落地,信贷支持、社会资本加速涌入,为淘汰落后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注入源头活水。
近期,多地相继公布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部署热点。3月18日,广州发布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今年将重点建设666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417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63个。重庆日前发布2021年重大建设项目894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532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4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21亿元。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度将持续升温。“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重点领域,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多部门也接连展开部署。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聚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国务院国资委也提出,央企要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布局力度。
地方层面也明确一系列规划与发展目标。上海提出,“十四五”期间,促进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江苏提出,力争5年内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2%。
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另一个发力点,低碳产业在推进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成为多方“十四五”时期的投资部署重点。内蒙古提出,打造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四大新型能源产业,初步计划“十四五”时期实施30余个项目、完成投资近千亿元。甘肃酒泉将加大平价风光电开发力度,新增电力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致力于建成千亿级规模的清洁能源产业链。
多方预测显示,碳中和产业投资前景可观。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
在业内看来,“十四五”时期,新兴产业、低碳产业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集约型增长。厦门国际银行投行分析师任涛表示,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产业代表产业链升级方向,将进一步成为多方重点支持的投资领域。与传统投资相比,这些领域不仅拉动能力强,还代表着我国实体经济未来的转型方向,有助于我国补齐技术短板、培育壮大新动能,使产业体系更完整、结构更优化、创新能力更强、质量效益更好。
值得关注的是,重大投资项目的推进也需要金融资源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针对性的金融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央行副行长陈雨露透露,央行将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国家开发银行表示,今年计划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贷款投放4000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在积极发力。例如,日前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联合发起国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整体规模为100.2亿元,主要投资方向为风电、光伏产业,以及氢能、储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新技术项目。国家电网未来5年将年均投入超过700亿美元来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也有分析认为,相关项目投资也要做好协同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展多元资金渠道,激活社会资本参与。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魏际刚表示,应通过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等投资主体出资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形成以基金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各类引导基金、企业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同时,鼓励产业投资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投贷联动、投保联动、联合投资,实现产业投资基金与社会资本多层次深层次市场对接,从而拉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新动能的新引擎。(记者 郭倩 向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