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新闻

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教育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
2020-08-31 15:28:48
分享:

  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怎么进行?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申博体育在线: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教育部提出,劳动素养将成为评优评先、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家庭、学校、社会怎样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中国,有效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了解它的历史。中国最早实施劳动教育在赣南苏区学校,后来在新中国的教育工作中特别重视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教育方针和《宪法》。其中有一段时间所强调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仅仅指“体力劳动”,对“劳动”概念的理解片面、不完整;并将劳动作为对师生的一种惩罚和改造手段;将劳动与师生成长分离,劳动带给人们的体验是痛苦的,在政策执行上出现偏差,客观上异化了劳动教育,损伤了劳动的光荣感、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使众多人对劳动教育的印象不佳,避之不及。沿着这个方向发展才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1980年后,在教育思想解放的大讨论中,教育工作者对此前劳动教育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对劳动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偏,考虑到“劳动教育”在逻辑上与“德智体美”不是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所以在此后20多年教育政策文本中不再使用“德智体美劳”并列的提法。

  这次《意见》中强调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为了防止在劳动教育实施中出现各种偏差。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简言之,过劳动的生活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劳动教育。生活范畴的广泛性使得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担责。

  家庭劳动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开展,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健全发展。在家庭生活中,本应该是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父母不要阻止或代劳,比如像穿衣、吃饭、叠衣服、收拾床铺、扫地、擦桌椅,孩子自己没有动手意识就不能正常开展劳动教育。

  首先,劳动是生活之中的,不是生活之外的。生活中的需要就是劳动的课程内容:生活需要卫生,保持与打扫卫生就是劳动教育的内容,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在整洁环境里生活;生活需要饮食,准备饮食就是劳动教育的过程,品味自己做的食物不仅不会挑剔,还可能练出好厨艺;生活需要待人接物,待人接物就是劳动的锻炼,还会养成热情好客的阳光个性。因此,家庭生活中有劳动机会时要培养孩子自觉自愿参与的意识,有很多劳动技能是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养成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又会促进他施展的欲望。如果在生活之外设定个“劳动”,就会格格不入,就会给人没事找事的错觉,既扰乱了生活,也不会成为好的教育。

  其次,儿童有其生活,儿童劳动必须符合其年龄与生活特征。孩子从小就有好动、“自己来”的本能,需要保护而非禁止。比如小学以前的儿童对大自然特别好奇,他们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就是适合他们特点的劳动,不给孩子安排时间与空间,他们就失去了良好的劳动机会;初中以后的学生进入对社会的敏感期,他们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或各种社会服务也就成为这个时段适合他们的劳动,把他们关在学校或家中,难以开展适合他们的劳动教育。

  还有人提出“游戏”算不算劳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游戏是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肯定不能将游戏完全排除在儿童的劳动之外,但又不能以游戏是适合儿童特征的劳动为借口沉溺于单一的某种游戏。将适量、需要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能促进各方面平衡发展的而非仅仅网络或高度自动化的游戏列为劳动内容显然是合适的、正确的,也是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的。

  再者,谈劳动教育,主要看重它对人的成长发挥多大的效益。但在劳动教育中不宜安排那些明显产出不抵投入的、浪费时间和资源的所谓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后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与收获才能形成正向激励,体会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创造出新的价值而非为劳动而劳动,才能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最后,儿童真实体验是评定劳动效果的最终依据。儿童乐意干,干得有收获,有成就感、荣誉感,能产生新的兴趣和新动力,才是育人实效性高的劳动。比如让孩子在客人来的时候端茶倒水,与客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激发孩子积极交往的欲望,养成以礼待人的良好习惯,以后有客人到的时候他就会积极主动端茶倒水。

  还必须指出劳动教育最可能出现的误区: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心情不好就让孩子去洗碗是不少家长常用的招儿。劳动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讲清作为家庭的一员有承担家庭事务的责任,从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敬劳动者,通过劳动切身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光荣、有价值。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就让他“劳动”,则只会让他产生对劳动的厌恶、鄙夷,产生离劳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效果。

  不要过度强调体力劳动。完整理解劳动应是手脑相长,身心各种机能都获得平衡充分发展的活动。适度的体力劳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能力发展是有益的,过度的体力劳动不仅不必要,还有可能引发畸形发育、抑制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更新,劳动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能拘泥于要求孩子从事某一种劳动,而是应该鼓励创新,应需而动。

  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评价未成年人的劳动。曾经有个孩子回家想通过自己主动打水拖地给尚未下班的妈妈一个惊喜,妈妈回家很高兴地夸赞的同时拿起拖把去拖一些还没有拖干净的地方,说了一句“唉,又要我重拖一遍。”这小声的嘀咕在孩子心里留下了阴影,从那以后便很少再主动提出做家务活儿。看重过程与长进给予激励是有效的方式,生活自理是起点,提高技能,形成生活自信是境界。

  家长若能努力建立一个现代家庭,身体力行引导孩子在劳动的生活中自觉参与、自己动手、看事做事,养成自立立人的意识和能力,懂得平等分担家务,劳动教育就合格了。(作者 储朝晖)

关键词:教育,劳动,成长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