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舞韵社成员在舞台上表演。
舞韵社在排练中。
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舞韵社首届中国舞展“镜花水月”在校园内演出厅举办。40多位舞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舞蹈盛会,吸引了来自校园、社区等300多名观众到场。舞展为哥伦比亚大学添了一抹中国气息,也成为海外学子在异国他乡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之一。
为校园带来中国气息
中国舞展“镜花水月”在舞韵社与武术社合作演出的开场舞《一抹红》中拉开序幕。此次舞展共有15个舞蹈节目,风格迥异。既有大气磅礴的群舞《千纱墨舞》,又有经典独舞《芳华》……舞展完美呈现的背后是每位舞者的辛苦付出。
舞韵社副社长林雯汐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与舞韵社执委会成员一起参与了本次中国舞展的筹备。她告诉笔者,从去年四五月提出构想到现在,举办舞展就是大家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
林雯汐记得舞展前一天,自己正好主持一场论坛,结束已是晚上。“当时立刻赶往舞蹈彩排现场。一进去,我发现很多舞蹈队员已经排练了一整天,其中不少队员因忙着跳舞,排练期间几乎没有休息,也忘记了吃饭。导演组的同学更是工作到了演出当天的凌晨,只为确保舞展顺利进行。”林雯汐说。
徐佳忆几年前已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但因为对舞蹈的热爱,一直坚持担任舞韵社的指导老师。“我负责中国舞展群舞的排练,舞蹈节目确定下来后,我先依照视频学习,再教大家,然后排队形,整个排练持续了半年左右。”她说,“我觉得那段训练时间,对我的体能和大脑容量都是巨大挑战,因为我必须记得6支群舞的所有动作,所有的队形,每个队形不同区块舞者的动作以及节拍。为了在教舞时把动作做到位,我常利用乘地铁的时间反复观看舞蹈视频。”
相较林雯汐和徐佳忆,杜冰蕊是去年加入哥伦比亚大学舞韵社的新成员。她在本届舞展中参演了3支舞蹈。“几乎每周日都在学校的排练厅度过,有时候会排练到深夜11点。”杜冰蕊说。
成员从两三名到百余名
入校第一年,徐佳忆想在哥伦比亚大学春晚舞台上表演中国舞,发现试镜的只有她一名同学,为了完成选定的那支古典舞,她从外校找来一位男舞者。
让徐佳忆欣慰的是,那一年春晚结束后,有越来越多热爱中国舞蹈的姑娘主动联系她,表达了想和她一起在来年校园春晚表演中国舞的心愿。“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加入,第二年的校园春晚上就有了3支中国舞《邵多丽》《小城雨巷》《床前明月光》的呈现。”徐佳忆很开心地说:“我觉得很神奇,好像自己是一块磁铁一样,把散落在纽约各处的热爱中国舞的姑娘都聚到了一起。”
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哥伦比亚大学舞韵社被哥大官方认可——成为哥大唯一一个以中国舞蹈为特色的舞蹈社团。
杜冰蕊入校的第一学期就加入了舞韵社的大家庭。她说:“之所以选择加入这个社团,一方面是因为我了解到,这是一个由哥大中国留学生自发创办,义务编舞、教舞的社团,从只有两三位成员到如今的百余位成员,只为心中的热爱,我被大家的热情深深打动;另一方面,因为自己读本科时接触较多的是现代舞和爵士,可哥大新生晚宴上学姐们的演出唤起了我对古典舞的向往,于是决定重新拾起少时学过的古典舞,感受其美好韵味。”
舞韵社不仅使学子们有了一个舞蹈空间,也有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
徐佳忆说:“走出校门想认识新朋友很难,舞韵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大家在舞蹈之余还能聊聊生活和工作。”
“加入舞韵社,我跟来自不同国家的舞者有了更多交流,认识了更多朋友。”林雯汐说。
借舞蹈传播中华文化
林雯汐自幼学习中国民族舞。她认为舞蹈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媒介,也期待自己能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在纽约将美好的中华舞蹈文化分享给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林雯汐说:“我希望大家在欣赏优美舞蹈的同时,可以了解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在她看来,让外国人理解中国舞蹈,需要一些传播技巧。比如,要呈现中国古典舞《梁祝》,可以先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样可以让观看者更好地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感。
身为舞韵社的副社长,林雯汐表示,“镜花水月”舞展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希望未来可以通过舞蹈这个媒介,吸引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热爱中国舞蹈的舞者、舞蹈教育者、文化交流传播者共同参与。
徐佳忆在美国生活多年,她说:“在美国,中国舞非常小众,一方面是因为审美观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美国能看到的专业的中国舞表演不多,大家没有机会真正了解中国舞,也不知道如何去欣赏中国舞,所以举办中国舞展的一个目的是希望更多人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舞。”
“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一位老师,已在纽约生活了30多年,带着女儿看过舞展后,非常激动。”这让徐佳忆颇受触动,“那时,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