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3%的受访家长表示家委会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扰。其中,52.5%的受访家长担心评优奖励等机会更容易偏向家委会的孩子;48.4%的受访家长指出家长之间相互攀比,家委会变“名利场”;26.4%的家长认为,家委会变成班级的义工,处理各种琐碎事务。
家校矛盾频频爆发,家校关系成为了一个教育敏感点,而作为家校关系沟通、协调者的家委会也成为了争议点之一。去年,杭州、上海等地一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竞选资料被上传到网络,参选的家长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名校学历以及海归、高管履历,更夸张的是,还有家长声称可以“砸停茅台”。一时间,家委会成为舆论关注热点,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精英”家长们如此争先恐后,并不纯粹出于公心,它足以说明过半家长担心评优奖励等机会更容易偏向家委会的孩子,家委会成为“名利场”,并不是空穴来风。
2012年《教育部申博体育在线: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指导意见明确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基本职责。诸如畅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及时评估学校政策和老师的意见,引进校外教育资源促进孩子成长、防止校园欺凌等恶性事件发生、统筹最专业的家长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补充等。因此,一直有教育专家呼吁在治理校园欺凌、缓解家校矛盾时发挥家委会的作用。但是现实是骨感的,如果家长拼背景、比资源,关心的只是自家孩子的成绩、被老师关注程度,能为孩子带来好处就支持,反之就不闻不问,那么,又如何希冀家委会真正发挥作用呢?
现实中,一些家委会恰恰与组建家委会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但没有化解家校矛盾,优化教育生态,反而在不断激化教育矛盾,破坏教育生态。这既与家长功利心过重有关,也与学校工具化地对待家委会有关。一些家长没有成为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而是试图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去换取教师的差别化对待。一些教师不尊重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的职能,而是简单地将家委会当作上传下达的工具,帮助教师处理各种琐碎事务等的“义工队”“家长帮”。这样的家委会,显然很难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来,更遑论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监督。
更好地发挥家委会的作用,让家委会回归组建初衷,首先需要在制度上明确家委会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遵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既避免家委会和学校对着干,也要避免家委会成为学校的附庸,成为给老师处理琐碎事情的“打杂会”“义工队”,被学校指挥着干。应该优化家委会成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家委会选举更多关注家长的理念、学识、德行、心态,而不是身份、财富、权力、资源,避免家委会成为比拼资源的角力场、“权贵圈”。也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向全社会开放,而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家长的参与。家委会作为一个民间志愿组织存在,任何热心市民都可以参与到服务学生成长的队伍中来。这样也就可以化解家委会功利性过强的问题。
同时,家长也要秉持科学的教育理念,抛弃过重的功利心、势利心,要有更高的格局,站在服务所有孩子成长的角度对待家委会。否则,抱着一种为自己家孩子“争宠”的心态参与家委会,必然会刺激家长间不理性的竞争以及孩子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破坏教育生态,给脆弱而敏感的家校关系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