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sunbet官网_申博体育在线-现金网重点推荐

图片
  • 长城网承德频道欢迎您
承德网群: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承德频道 >> 区县动态

染绿千重山 福泽万户农

来源: 和合承德网 作者:贾阿楠 张楠 韩元信 2017-09-04 09:37:1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

  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承德的决策者打破了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带来的是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在全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棋局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依托国有林场平台实施合作造林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

  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

  走进木兰围场,聆听林海的脉动,你会发现,这里正在高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处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

  青山不语,绿色为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森林资源总量一直居于全市、全省首位,面对造林植绿新挑战,决意啃下“硬骨头”

  八月的围场,已有了微凉的秋意。

  站在围场半截塔镇半截塔村小山坡的观景台上眺望,蓝天白云之下,目及之处,无不绿意盎然。

  群山起伏,林海莽莽,一棵棵大扁杏和油松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阵微风拂过,传来松针特有的松香,悠悠漂浮在清新的空气里,沁人心脾,使人沉醉。

  眼前这一幕塞上美景,正是围场依托国有林场,积极探索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有力印证。

  在采访时,记者见到了前来旅游的北京游客孙立。

  “听说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事迹之后,我特别向往这里。这次就是专程前来,感受围场的绿。”望着远处的莽莽林海,孙立感慨良多。

  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半个多世纪的默默奉献,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几十年来,塞罕坝精神早已根植木兰大地,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

  “要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作为一面旗帜,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市委书记周仲明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出承德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表达了承德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鲜明态度。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塞罕坝精神引领下,围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截至2016年末,围场有林地面积达到7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610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到全市的23.5%和38.4%、全省的10.6%和21.8%,森林资源总量一直居于全市、全省首位。

  然而,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县域内集中连片的荒山荒坡已基本实现绿化,所剩余的造林地多为瘠薄的干旱阳坡和严重沙化地块,治理难度大,造林成本高,造林绿化进入了“啃骨头”的攻坚阶段。

  抱着金饭碗没饭吃,是围场郭家湾乡羊草沟村村民刘金雨的真实写照。

  “我家有75亩山,要是种树造林的话,收益可就大了,但我家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投入。”刘金雨叹了一口气,“真是可惜了。”

  就整个围场而言,类似这样零星分布的宜林荒山还有90万亩。以刘金雨为代表,部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土地受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大、投入有限等因素影响,虽有造林意愿但无力投入,致使宜林荒山荒地闲置,得不到有效治理,另有64.7万亩沙化土地亟需进行生态修复。

  同时,大部分林木采伐迹地因林权多次流转,责任难以落实,更新措施跟不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看着一块块的好地因为管理不到位,或荒废或闲置,真是心疼啊!”国有滦河林场棋盘山永信分场场长信常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作为全省、全市林业大县,围场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还采取了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的措施进行精准扶贫。

  “从贫困群众中遴选的生态护林员,壮大了护林员队伍,既能遏制山野放牧、非法采挖苗木、非法侵占林地、滥砍盗伐林木行为的发生,也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蓝旗卡伦乡林业站站长宁峻岭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围场共有1513名这样的生态护林员。然而,根据该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目前,围场尚有贫困人口64098人。对比而言,生态护林员政策惠及的贫困人口只占少数。

  如何能在保持良好生态基础上,让更多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是围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进一步优化林业管理体例,充分发挥国有管理机构在林业资源管理配置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10月,经上级批准,围场成立了国有滦河林场。滦河林场成立时间较短,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经管范围。

  基于以上情况,围场依托国有滦河林场组织开展了合作造林工作,采取入股分成、土地流转和林权流转三种模式,不但调动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使荒山荒坡早日披上绿装,政府收获了生态效益,而且还能使贫困农民得到真金白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林木茂盛葱郁,花儿满山绽放,流水叮咚有声……如今的围场,山林绿了,环境美了,百姓的腰带鼓起来了。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以国有林场为平台实施合作造林新模式,为困难群众脱贫培育“绿色银行”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脱贫致富优势,围场积极探索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结合点。

  入股分成模式是国有滦河林场开展合作造林探索的新合作模式。林场以苗木和造林投资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产生收益后双方按比例分成。

  说起最初入股分成模式推进实施的情况,信常玉颇为感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老百姓不理解,遇到了许多困难,但通过走村入户认真做百姓工作,终于得到了60多户村民的认可。”

  村民杨国林告诉记者,2014年围场国有滦河林场和他们开展合作造林后,他就把自己的15亩土地都种上了油松和樟子松,并且采用土地入股的形式与林场合作。

  目前,围场棋盘山镇金水泉村100多户村民和国有滦河林场采用了入股分成模式合作造林,连片的坡耕地都种植了苗木,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过去这块地是退耕还林栽的山杏,自栽种以来没有什么收益。”围场林业局林业经济管理站站长张龙说,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栽种山杏的效益,通过和林场的合作,他们将所有的山杏改接成杏扁,并在部分空闲地上栽种油松,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能起到对杏扁树的保护作用,可以说是保护生态和提高效益两不误。

  开展合作造林入股分成模式,让大片荒山变林地,不仅提升了生态建设水平,还解决了人们造林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于造林地多属于贫瘠干旱阳坡、严重沙化地块和涝洼地,治理难度大,造林成本高。为此,围场林业局国有滦河林场采用网格治沙、根据不同土壤栽植适宜林果等方法,采取林场集中流转土地使用和经营权的方式,让土地得到合理利用,老百姓获得收益。

  郁郁葱葱、满目苍翠的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1983年,当时只有24岁的围场山湾子乡王家店村农民赵振峰,响应国家“全民向荒山进军”的号召,同其他3个农户合伙,成立了围场第一个家庭林场,承包了围场八区、九区交界的4000亩荒山。“那里海拔高,离家8里,是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合同约定3年内必须绿化完,不然就要支付1.2万元的违约金。”今年已58岁的赵振峰至今记忆犹新。

  青年双鬓染白,当年手植的小树,如今业已长成。

  都说“十年树木”,在赵振峰4连户创办的家庭林场,功成不必在我、树木岂止十年。他们当年以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在石质山地上“钉钉子”,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围场人有着“历史的耐心”。

  2009年,赵振峰等4连户拿到了林权证。

  “守着‘绿色银行’就是手里没钱花,相当于端着金碗要饭吃。如今我是年龄最小的,有两位造林人已经离世。”赵振峰说,“没想到的是,2005年我们4连户向林场流转林权1223亩,得到85万元,另外还有林地占用费和管护费等40万元。现在我们还有1500亩好林子,现在流转可不止几个85万元啦!”赵振峰爽朗地笑着。林权流转让他们当年种下的“绿色银行”一下子成了“金山银山”。

  山水林苑绿化苗木基地,位于承围高速沿线,占地面积1000亩,核心区处于蓝旗卡伦乡砖瓦窑村和烧锅村,面积500亩。在这里,三角枫、金叶榆、樟子松等各种苗木应有尽有……

  围场国有滦河林场峦城林场场长兰静宇告诉记者:“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土地是涝洼地,种下的胡萝卜、向日葵都活不了,后来村民干脆将这里闲置。如今,多年的涝洼地,变成了‘绿色银行’,林场得到了效益,流转土地的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

  “以前这里是一片高低不平的涝洼地,种庄稼的收益非常不好。自从把土地流转给林场以来,每年会有万余元的收入,比种地的收入翻了几倍。”蓝旗卡伦乡砖瓦窑庄村民李国中说。

  像李国中一样,许多老百姓在该县林业局的帮助下,在短短一年时间将原有土地建设成了适宜栽种的新土地,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围场国有滦河林场和村民合作造林后开展的入股分成、土地流转、林权流转三种模式,使得一些零散宜林、采伐迹地、生态脆弱区域得到了治理和修复,并且为实现“全域绿化”奠定了基础。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栽下一棵树就是栽下一个希望,种下一棵树就是许下一个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创新合作造林模式,趟出一条既要生态又要“生财”的双赢之路

  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围场人民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美好的前景。

  围场国有滦河林场成立三年来,通过合作造林探索造林新模式,不仅为林场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打下了基础,还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民通过合作造林实现了稳步增收。

  数据显示,目前,国有滦河林场已完成合作造林4.4万亩,其中成林合作经营面积1.92万亩;与集体和个人合作造林面积1.78万亩、合作建立绿化苗木基地面积0.7万亩。合作造林共涉及18个乡镇、47个村、96个小班,涉及人口11万,其中贫困人口2.8万人,通过土地租金、参与后期管理和入股分红,每年可为每户提供1000—5000元的稳定收入。

  满眼翠绿林木茂,水清天蓝景色新。

  如今,穿行于围场的各个乡镇村庄,由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森林蓄水量增加,曾经干涸的近十条小河已溪流潺潺、鱼儿畅游,珍稀、濒危等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盛世兴林,泽被后世。合作造林所取得的生态效益,让山更绿、水更清、家乡更美。

  “现在山上植被好,筑起了绿色屏障,调解了气候,经济得到了补偿。当地人依靠蘑菇、黄花、蕨菜、苦力芽、中药材、山杏、榛子、沙棘果等野生资源作为收入的补充,可谓一地生几金。妇女采一天蘑菇能卖200元钱,既锻炼了身体,又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大城市的人没法比。”棋盘山镇九号村村支书杨国柱笑着说。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提升了周围群众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森林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养护物种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2016年10月,省林业厅将国有滦河林场纳入了全省国有林场改革范围。围场根据市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的改革方案要求,积极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林区保障设施建设,开展科学经营和管理,切实发挥国有滦河林场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塞罕坝是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塞罕坝精神诞生围场,诞生在承德。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如何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国有林场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县域乃至承德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摆在围场面前的不可回避的现实考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认识深、反应快、力度大,才能在接下来的发展实践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为此,围场国有林场改革次第推进。

  ——积极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林区保障设施建设,开展科学经营和管理,扩大合作造林规模,推进生态脆弱区域治理。

  ——在现有合作造林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股份制、合资合作、联户承包、投资投劳入股等造林模式,吸引更多的集体和农户与林场开展合作造林,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使林场规模扩大到10万亩以上,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发挥突出作用。

  ——推动林业转型升级。以国有滦河林场为主体,以合作造林为切入点,在资源培育、资源管理、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一批具体改革措施。

  “围场国有滦河林场正在由大规模造林向精准造林转变,由重视生态效益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转变,由政策推动向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参与转变。相信随着合作造林的深入,一定会让人们造林的积极性提高,保护生态的意识更强。”围场林业局副局长刘宪军告诉记者。

  围场将造林绿化与脱贫致富有机统一起来,趟出一条生态、致富的双赢之路,实现了全县林业全面升级与发展。这是一条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一条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希望之路。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信围场一定能让美丽的家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书写出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奇迹”。

  放眼木兰大地,绿色不断萌发,希望不断升腾,更大的绿色奇迹,还在路上……

关键词:围场,脱贫,攻坚,纪实

责任编辑:赵少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