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sunbet官网_申博体育在线-现金网重点推荐

图片
  • 长城网承德频道欢迎您
承德网群: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承德频道 >> 承德美图

【塞罕坝人说塞罕坝】推进生态文明
号准永续发展的脉博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少聪 王东岭 2017-08-13 13:42:2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植树。资料图

  长城网承德8月7日讯(记者 赵少聪 通讯员 王东岭)三代人、55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这是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不惜笔墨地报道塞罕坝。这是对塞罕坝人造林不止的肯定,是对塞罕坝精神的大力弘扬。

  进入围场塞罕坝,头顶的天空那么广阔、那么蓝。镶嵌在半山坡的“塞罕坝欢迎您”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这里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

  但是,塞罕坝人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塞罕坝的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高、远、冷”,是以往塞罕坝给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如今,这3个字被置换成了“美、绿、香”。几代塞罕坝人肩扛家国使命,在高寒的沙地上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谱写了一曲绿色的欢歌。

  “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塞罕坝生态文明范例,作为一名林场职工很是自豪。‘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思考直面人民诉求,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咱们林场人重视生态建设,爱林护林,干劲更足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阴河林场工会主席刘瑞祥激动地说,林场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刘瑞祥出生于阴河林场,用满腔赤诚守护山林,把青春年华献给山林,将毕生所学用于山林,默默为大山培土、添绿……

工作人员喷洒药物。资料图

  “来了很多媒体报道咱塞罕坝精神,我着重补充一点,林区的群众和村里、乡里、县里对咱们林场造林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位于阴河林场范围内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宝元栈乡的当地群众和乡村党员干部、中学生都曾经参加过植树。围场人民对塞罕坝做出的贡献,塞罕坝人不能忘!县里和咱们林场加强森林防火联防联控、封山禁牧,保护了这片林子。”刘瑞祥说。

  宝元栈乡三十五号村村民裴振山和很多农民主动加入造林护林队伍。如今,老裴带着20多个人的造林施工队起早贪黑,在塞罕坝附近的荒山上植树,三年多来造林一万多亩,种树约220万株。

  阴河林场亮兵台营林区的望火楼是塞罕坝林场最高的望火楼,海拔1940米。这个望火楼是一个两层小楼,站在楼上,方圆几万亩树林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将望海楼包围着,因而取名叫望海楼。这里距离林场驻地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除了树,还是树,偶见一个人影,都让人心生暖意与欣悦。

  “中央媒体集中报道咱塞罕坝精神,讲述了塞罕坝的‘来龙去脉’。这是咱塞罕坝几代人如精卫填海般矢志奋斗的精神写照。以后我们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兢兢业业,看护好这片林子。”站在望火楼楼顶,刘军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齐淑艳的任务就是每15分钟登高瞭望一次,看看四周是否冒烟了。这份工作,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两口子生活了11年,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天,始终在这里尽职尽责地守望着。原本性情好静的刘军,笑起来也是一个“慢动作”。

  塞罕坝拥有112万亩森林,分布着9座望火楼,就像林场的眼睛,密切注视着可能发生的火情。

  刘军一家三代都是塞罕坝人。1958年,他父亲刘海云来到塞罕坝,后在亮兵台望火楼当了一名瞭望员。后来,刘军子承父业,成了望火楼的瞭望员。去年,刘军的儿子成了阴河林场的一名消防员。

  刘军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的望火楼异常艰苦。曾有一对夫妇从1984年到1996年在一个守望台一守就是12年,儿子在山顶出生,由于营养匮乏、很少见人,两岁多了还没长出牙,四岁了仅会叫爸爸妈妈。

刘军和妻子齐淑艳。资料图

    但困难没有阻挡住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设,用心血和汗水造就了万顷林海。

  “我父亲是第一代林业人,名字叫王景。咱们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也高调不起来。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北曼甸林场常务副场长王利东说,他从小在机械林场总场长大。以前在阴河林场工作12年半,2014年到北曼甸林场。平均每年造林5000至6000亩,栽植落叶松、云杉、樟子松。

  “前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的,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来北曼甸林场还不到一年的90后李爽表示,一定要扎根塞罕坝,为塞罕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我们看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是三代塞罕坝人以钢铁般的意志,用青春、汗水、智慧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的结果,现在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保护好、培育好这片森林,打好‘生态牌’,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希望。”北曼甸林场生产股技术员宋伟说。

  塞罕坝人,以汗水与热血铸就万顷松涛,给人间送上一片绿洲,给人心捧来一丝绿意。这就是塞罕坝的写照,一首响遏行云的歌。

关键词:塞罕坝,生态文明,林场.

责任编辑:赵少聪